海南苗绣蜡染技艺鉴赏

  •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8-19
  • 分享到:

 

苗族是海南岛世居民族,迁移海南岛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从广西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而来,尔后落籍海南。还有一部分是明清时期,因不堪本地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谋生。苗族同胞在继承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服饰刺绣蜡染技艺。海南苗族(下简称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部山区苗族同胞聚居地。该技艺于2009年入选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苗族是一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妇女以布当纸,拿针作笔,用线为墨,把本民族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绣在衣裙、头巾上。苗族女子穿在身上的衣裙、带在头上的花帽、系在腰间的花带,其图案纹样特征被学者称为“把历史穿在身上的民族”。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黑色棉布料为主色调,不论男女,其穿着的服饰均是采用染制的蓝黑色布料进行缝制。染布的原料主要有蓝靛和石灰等,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苗族妇女的上衣既大又长,尺寸因人而异。上衣多为对胸开襟或略偏右的长襟,无领,肩脖内有一层蓝布垫衣,领口用五色彩线绣上简单的花纹,用粉红彩线锁边,最外层还有一小白布边,胸襟、袖口、衣祺用红线锁边。在腹部缝有一条红带,作为上衣的系带。两侧开有尺许长的祺夹,通常让祺夹敞开,露出裙子。前身右幅比左幅短。妇女下裳是一条长过膝的短裙,质地为印染后的蓝黑色棉布,实际上是用一块布经两层叠缝而成,裙子的下摆有一圈腊染纹饰,图案纹样主要是采用腊染方法制作而成。短裙的开叉在前面,很短小,便于在山地上下行走,靠宽长的上衣将开叉处遮掩。绑腿布质地为棉布,一般长约200厘米,宽约8厘米。另有两条长100厘米左右的红色彩带。苗族妇女头饰很特别,有两种头巾帽:一种是盛装时戴的黑布尖顶帽,戴这种帽先是在帽底下垫一小块绣有花纹约30厘米见方的垫头,垫头一角垂于额前,然后披盖上绣有花边的尖顶头巾,在头上形成尖顶状(稍偏后),帽子后垂下一条长及腿部的红带,头巾遮盖头部直垂至肩。另一种头巾叫小花帽,这种花帽与第一种帽子大小相当,中间绣有花纹,戴帽时把头巾反包在头上,平顶即可。

苗族妇女善长刺绣技艺。刺绣主要运用到各种线和头发在头巾、腰带和衣襟上绣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通常以鸡、树、蝶、马等花纹为主体纹样,以“卍”(万)字、“十”字等几何图案为辅;在颜色搭配方面,以蓝色、白色为主体颜色(底布),以枣红、金黄、绿、紫等色丝为绣线。在农闲时节和日常生活中,苗族妇女利用刺绣技艺在头巾、衣领、衣襟、衣袖、帕边、裙脚等地方绣上花纹图案,使得服饰更加艳丽、美观。

 

  

苗族刺绣技艺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印花方法。其制作方式是:先在白布料上划上主要线条、轮廓,再以火加热的方式将蜂蜡熔化,然后用削好的小竹片点蜡器沾上熔蜡,在白布料上精心点染绘制纹样,蜡液黏住布料后,放入染缸里浸染成黑色。染色过程要反复多遍,每染一次待凉晒干了再重复染,一直到色彩染得均匀适合。完全染好后把布料放入盆中,再投入沸水中煮去蜡液,经漂洗后,布料上就形成了黑、白相间的花纹图案。蜡染一般用于制作衣裙,手帕,围腰、被单等,其图案多取材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河流、山川等纹样。

 

 

苗族蜡染技艺


 

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因其精湛工艺、绚丽色彩、丰富内涵,是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服饰文化的瑰宝,具有鉴赏、收藏、研究的时代价值。

 

 


图文 | 冯紫娴


编辑 | 杨一帆

 

 
  • 地址:海南省五指山市泰翡路5号
  • 版权所有: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19000844号-1
  • 公安备案:琼公网安备4690010200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