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润方言妇女人形骨簪赏析

  •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02-22
  • 分享到:

 

人形骨簪是用牛骨或兽骨雕刻而成的,通长18—25厘米、宽1.5—2.1厘米、厚0.5—0.8厘米,骨簪的上头缠着橙黄色或红色的丝穗,而缠扎用的绳子串有墨绿色或白色的草珠和玻璃珠,分成三组或四组,丝穗亦同样分成三组或四组。骨簪是横插在挽髻的地方,丝穗则缠绕在头发的连结处。

骨簪上雕刻的图案是用黑色或蓝色染料描划出来的,有单人像(图1)和双人像(图2)两种,单人像从其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像的侧脸(左脸),额头上有如同佛像的眼睛、鼻子,脸上是以图案化的胡须来装饰;头上戴有锯齿状的皇冠,这是权力和威望的象征,冠上有一根长约2厘米的圆棒状物,其上面雕刻有花纹图案。

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十三》卷一六九记载:“琼州黎人,男子则髻发,首插梳,……”,又据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外国上》卷二载:“黎人椎髻徒跣。”这说明古时黎族男子就有椎髻的习俗,棒状物是黎族男子挽起分髻的图案化,装饰味十分的突出;与头部相比,人像的躯体和肢体却十分的小,身上穿着一身铁钾、腰间佩带着剑或高举右手准备要投掷那样紧握着拳头,背上背着弓箭;脚下踩着怪兽,这些怪兽的形象有的象猫,有的象狗,有的象狐狸,有的象狗熊,它的姿势就象准备扑过来的样子,其头部被人踩踏着。从人像一身武士的打扮和装束,说明它已经是神的化身了。怪兽以下雕刻着许多动物图案,如鸟、鱼、蝙蝠等,同时还刻有方形、三角形、菱形、几何纹、十字纹、水波纹等多种精美的装

饰花纹。而双人像骨簪与单人像骨簪相比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从其表面看有两张侧脸,头冠上有两根方棒状装饰物都刻有动物图案,骨簪略宽些,除此之外都与单人像相同。任何一支骨簪的人像都有皇冠、冠上的棒状物、铁钾、背上的弓箭、右手的投掷动作,这些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无论是单人像骨簪,还是双人像骨簪,骨簪上的图案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骨簪,也没有两支一模一样的骨簪,这是由于雕刻艺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理念来雕刻图案,同时受手工制作的影响(制约),没有统一或规范化的图案。骨簪的头部或身部钻有3—5个小孔,供穿插小银链和红色或橙黄色的丝穗,小银链上挂有小铃铛和彩色草珠或玻璃珠(图3、4),使骨簪多姿多彩,美观亮丽。


从骨簪的图案,可以看出白沙润黎造型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其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采用具象表现方法,大胆的夸张手段,刻划人物的形象,不拘泥于人体各部位的结构比例,而刻意表现人物的动态,突出图案质朴、稚拙、明快、简洁,在具象中注入了抽象的因素,使人物形象充满生机,装饰性和实用性达到完美的结合。

骨簪上的人像是黎族传说中一个峒主(部落首领)的形象。据笔者的调查,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外敌入侵黎族地区,使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危难的时刻,有一位英明而勇敢的峒主挺身而出,召集和领导民众抵御外敌,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并取得最后的胜利,保卫了黎族地区的安全,使黎民百姓过着太平安康的日子。为了纪念英雄,崇敬英雄,民间雕刻艺人便把峒主的形象雕刻在骨簪上,让子孙后代永远怀念英雄、记住英雄,这是黎族祖先崇拜、偶像崇拜的表现。

人形骨簪的材料,一般选用牛骨,有时也用其他的兽骨,如鹿腿骨,但不多见。选好材料后,第一道工序是将骨放入水中浸泡,煮开,使骨髓、残存的肉丝(渣)、油脂脱掉,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去味,晒干后用小钢锯或利凿按规格将之割成长条形状,接着放在砺石上磨平、磨光滑。第二道工序是用锋利的凿子或刻刀把人像及各种花纹图案镂刻在骨条上,这些花纹图案不用事先画模,而是雕刻者根据自己对图案的构思和理解直接刻在骨条上,刻完后涂上一层黑烟或蓝靛液汁为颜色染料,使之浸入刻痕中,再打上蜂蜡固定。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磨擦法(抛光)将骨条表面上多余的颜料和蜂蜡磨掉,就露出黑白或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一支精美的骨簪就制成了。刻制一支骨簪大约需要5——12天的时间,主要看雕刻者的雕刻技艺的熟练程度而言。雕刻是一种技艺含量很高的活,雕刻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造诣和雕刻技艺,同时要细心和毅力。

骨簪的人物有固定的模式,即有年青英俊的,也有苍老威武的人物造型。骨簪的雕刻技艺是父传子,代代相传延续至今。骨簪通常是自制自用的,如供自家的妻子、女儿、媳妇使用,也作为赠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者是作为商品,主要是用来以物易物,如用来换取必要的生产工具、衣服、耕牛等,可见其在黎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说明其价值的昂贵,但没有直接典卖换取金钱。另外,男青年送给心上人作定情物或纪念物,妇女则将之视为爱情、婚姻的象征。总之,无论是自用的换取东西的,还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或情人的,骨簪的作用始终没有改变——头饰品。妇女挽髻于后脑(图5 图6),插入骨簪防止发髻散开,起固定作用,同时作为装饰的饰品、美的象征,是异性对妇女美与否的评判标准之一。妇女在走访亲戚、出嫁时要插骨簪,参加节假日、宗教活动等重大活动也要插骨簪,这已成为白沙润黎妇女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过世后必须用骨簪作为陪葬品,要砸碎以防被人拿走,这样才能与逝者相伴相随。可见骨簪的文化内涵之丰富,它为我们研究黎族民间雕刻工艺、图案造型艺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史前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白沙润方言妇女骨簪头饰

 




文字 | 陈梅菊

图片 | 陈梅菊

编辑 | 杨一帆

 

 

 

 

 

 

 

 

  • 地址:海南省五指山市泰翡路5号
  • 版权所有: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 网站备案号:琼ICP备19000844号-1
  • 公安备案:琼公网安备46900102000014
>